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大和尚在第十六次中韓日佛教友好交流會議作基調發言
  原標題:中佛協副會長:自然災害後的心靈救助
  國際在線消息(通訊員 龍天)11月27日電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大和尚在海南三亞舉行的第十六次中韓日佛教友好交流大會上作《自然災害後的心靈救助》的基調發言中指出:自然災害後,個人心靈蒙受的創痛更需要關護,應重點關註易受創傷的弱勢群體,開展有計劃、分階段的心理援助,解決生存問題、生活問題、生命問題,引導人生走上正確光明的方向。
  早在二十年前,中韓日三國佛教領導人在日本聚會,我國已故中佛協會長趙樸初首倡“黃金紐帶”構想,得到三國佛教界一致認同和積極響應。1995年、1996年、1997年,相繼在中國北京、韓國首爾、日本京都召開了三次中韓日佛教友好交流大會,掀開了中韓日佛教友好交流的新篇章。今年為期兩天的大會為第十六次,三國佛教領導人聚首三亞,共敘法誼友情,與中韓日各派出的100多位代表一起,圍繞“自然災害後的心靈救助”主題進行學術研討與交流。
  學誠大和尚的基調發言從四個方面闡述: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威脅、災後心理創傷與心靈救助、人類集體意識、人類集體無意識。從佛教的角度把自然災害分為四種類型:地大不調——地震、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火大不調——火山噴發、山林大火;風大不調——颱風、颶風、龍卷風等氣象災害;水大不調——洪水、海嘯等水文災害。現代文明日新月異,而自然災害依舊頻繁爆發,造成的經濟財產損失也隨著人口密度日益增加、基礎設施日益擴大、經濟生產日益集中而直線上升,人類的生命安全仍然受到嚴重威脅。跟突發性災害相比,漸發性災害的長期性威脅更不容樂觀,氣候模式的深刻變化引發諸如全球變暖、冰川消失、海平面上升等現象,可能在不遠的未來給人類社會造成致命的威脅。
  相對於物質財產的損失,個人心靈蒙受的創痛更需要關護。一場不期而至的災難,破碎了人們的正常生活,也破碎了人們的心靈家園。生活的廢墟很容易在幾年後重建,心靈的廢墟有時用一生也難以複原。在搶險救災的重要關頭,遭受災害直接打擊的幸存者,身處災區緊張工作的救援者,後方關註救災進展的社會公眾,都有需要側重不同的心靈幫助。學誠大和尚對災害後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概括為四種:生命缺少堅固依靠的恐懼感、一切都沒有了的幻滅感、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愧疚感、偏激不滿的憤世感。針對這些問題,學誠大和尚介紹了近些年來中國佛教界在災難面前的救助行動,除了進行災區必要的物質幫助,更深入實地開展各項心靈救助。例如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聯合各方佛教慈善組織在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災害發生後,開展的援建板房校舍、編寫心理輔導教材《生命讀本》、建立仁愛社區與兒童活動中心、開展教師心理輔導培訓等援助活動,為災區群眾心理恢復做出了重要貢獻。
  學誠大和尚認為災後的心靈救助,既要充分發揮宗教信仰的傳統優勢,也應有效結合現代心理學的豐富資源,廣泛聯合社會各方面力量,重點關註易受創傷的弱勢群體,開展有計劃、分階段的心理援助。心理救助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無畏施——解決生存問題,為災民提供急需物資,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緩解應激性障礙;第二階段:財施——解決生活問題,幫助災民重建信心,排遣心理焦慮;第三階段:法施——解決生命問題,開展生命教育,引導人生方向。
  結合現代心理學和佛教唯識學,學誠大和尚還深入分析了人類集體意識、人類集體無意識與大自然的關係。認為:人類對自然災害的態度是一個重大問題,它既有可能引導人類社會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也可能誘使人類墮入永無寧日的死亡循環。從集體無意識的角度看,人類對自然災害的對抗情結,並非發展科學技術的直接後果,真正的根源乃是內心深處對自然的恐懼。正是由於恐懼,人類才會仰仗科學技術來保護自己,才會遠遠的逃離自然,藏身於鋼筋水泥的叢林,隔絕於自然之外。
  學誠大和尚指出:只要存在對立與排斥,就會永遠伴隨不安和恐懼。如果我們啟發內心佛性的光明,則能剋制煩惱習性的滋生,從根本上削弱乃至消除以自我中心為基礎的人我對立、物我對立、自我對立。這將使人類重歸自然的懷抱,獲得一次脫胎換骨般的重生。
  在新的世界里,我們擁有新的意識,開創新的文明。學誠大和尚對未來世界展望道:經濟的增長,社會的運行,不是劃分人與人之間的鴻溝,而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包容!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不是加劇人與自然的對立,而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文化的繁榮,藝術的復興,不是製造人與自我的分裂,而是達成人與自我的統一!
  學誠大和尚最後呼籲:人類應當共同攜手建立一個匯聚眾人之善心、愛心、慈心、良心的嶄新世界。
  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w18ewhl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